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学科和专业建设研讨暨新专业申报论证会

发布时间:2024-04-16

4月11日上午,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在至善103会议室召开学科和专业建设研讨暨新专业申报论证会。论证会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刘怀兰教授、工学部学科带头人胡国清教授、学院学科带头人吕恩利教授、hjc356黄金城官网副校长陈春发、校长助理柳贵东等专家和领导给予研讨论证意见。会议由智能制造工程学院院长曹玉华主持,副院长李林、冯甜甜分别就申报智能车辆工程新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恢复招生进行了汇报,副院长李彦霞、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和其他教师等出席了会议。

图片 1.png

研讨论证会现场

曹玉华院长代表学校和学院欢迎各位专家和校领导的到来,她表示,经过学院一年多来人才市场状况和专业和调研分析,对原车辆工程专业的“消失”感到遗憾,希望能以贴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明晰专业定位,并形成长远性的规划和专业建设体系。

图片 2.png

曹玉华院长作会议主持

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副院长冯甜甜汇报了修订过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她表示,经过市场数据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充满信心,扶持的规模和力度相当大,由此带动了对相关岗位巨大的人才需求,而广东本身就具有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天然优势,集中多个新能源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基地。在人才培育的时候如何不再单纯定位于销售、维修等岗位,向工程技术骨干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方向提升,对我们的课程、师资力量、实验室设备都充满了挑战,急需跨学科、与产业接轨的教学内容的全面变革优化。

图片 3.png

副院长冯甜甜作汇报

接着,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林汇报了智能车辆工程新专业申报申请,他认为要发挥hjc356黄金城官网产教融合的特色,结合广深惠智能网联汽车集群产业链的布局,构建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包括“三横两纵”的关键技术架构: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关键技术、基础支撑关键技术,全面规划师资队伍和实验室设备建设,注重培养学生们创新创业能力,对接国际化教育理念和资源,培养面向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熟练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运行维护等技术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能从事智能车辆实验测试、技术开发、综合管理、检测维护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图片 4.png

李林副院长作汇报 

在听取了两位副院长的汇报后,三位专家分别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学院学科带头人吕恩利教授认为作为汽车企业收益最为可观的维修服务的基本技能不能丢,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能源、智能化新赛道进行调整,实现“智慧飞跃”,期待智能制造工程学院能建立具hjc356黄金城官网特色的智能车辆工程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刘怀兰教授对hjc356黄金城官网产教融合的优势表示赞许,她认为在传统汽车工程基础上引入智联无可置疑,是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同时要拓展更多产教融合的车企合作伙伴,具备国际化视野,要走专业、务实、创新、智慧的学科专业建设道路,脚踏实地做好专业的布局和落地。

工学部学科带头人胡国清教授则提出环保、无污染概念在智能车辆领域的重要性,要具前瞻性地考虑智能汽车的电池维修、有害材料的绿色回收等问题,这是国家甚至国际对车企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在具有专业技能的同时拥有清洁能源、环保制造与处理等技术和管理意识更为重要,也是对复合型人才高标准化的体现。

图片 5.png

三位专家发表意见

在听取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后,校长助理柳贵东指出原车辆工程专业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定位不够精确,学生家长对就业前景期待感低,学生毕业后较大比例从事销售、维修等基础工作导致该专业吸引力下降。因为有前车之鉴,新专业的定位一定要明确清晰,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往高水平、创新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与企业深度合作,背靠企业力量解决招生就业问题,提升专业吸引力和含金量。

图片 6.png

陈春发副校长发表意见

最后,陈春发副校长阐述了学科专业建设的五个维度。第一,专业集群要求未来专业建设要更为系统化,资源协同整合越来越重要;第二,各项指标,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等打造一体化体系,突出专业的发展潜力;第三,民办高校的专业平衡,是学校领导层尤为关注的问题,专业的新增和撤销都需要有根有据;第四,专业能否引起家长的关注和好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影响力,孩子未来的发展就业等;第五,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背靠基础坚实的企业,为家长、学生和学校三方增添安全感。他还强调,未来3-5年要形成专业集群+产教融合的具有白云学院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要精准,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席之地,占据不可替代的一环,形成具有湾区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名片。(图文/智能制造工程学院谢迎莹 责任编辑赵利兴)

XML 地图